□記者俞陶然實習生滿家輝
  晚報訊昨天,第十六屆明治生命科學獎頒獎儀式在滬舉行,今年的“傑出獎”獲得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胡海嵐研究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施國明副主任醫師。她的成果表明,在光的激活下,小鼠的性格和行為可被調控,這一成果或許能為未來治療人類的抑鬱症等神經疾病提供全新的“光療”方案。
  通過電生理記錄高等級和低等級鼠的腦片,胡海嵐研究團隊發現,社會等級地位和小鼠的內側前額葉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的強度密切相關,即小鼠的社會等級越高,它的內側前額葉神經元的突觸強度就越強。 “內側前額葉這一腦區,被普遍認為與社會認知相關。 ”胡海嵐說。在發現了這一規律後,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基因操作改變大腦內側前額葉內神經元之間聯繫的強度 (即突觸強度),來調控動物的等級地位。令人驚奇的是,當在低等級的小鼠中增強內側前額葉的突觸強度時,小鼠的社會等級有了提升;反之,在高等級小鼠中減弱它們內側前額葉的突觸強度,則會導致它們社會地位的下降。
  這項在頂級學術期刊 《科學》發表的工作,首次為研究社會等級建立起了簡單而可靠的行為學範式,將引領對社會等級的整個神經環路機理的進一步研究。此外,由於社會等級對許多生理、心理機能 (如焦慮、成癮、抑鬱和生育等)都有重要影響,這項研究也將幫助人們更好地瞭解這些相關行為或情緒的調節機制。在該研究的基礎上,胡海嵐研究組近日利用最前沿的光遺傳學技術,對小鼠內側前額葉腦區的神經元進行了調控。研究人員首先把表達光敏離子通道的病毒註射到小鼠的內側前額葉皮層,隨後將光纖引入到這一腦區。在光的激活下,原本天生膽怯、處於低等級的小鼠竟然主動發起進攻,擊退了另一隻攻擊性更強、處於高等級的小鼠。
  胡海嵐告訴記者,這一實驗用光成功調控了小鼠的性格和行為,今後他們打算用不同顏色的光來激活或者抑制神經元的活動。這些研究成果,或許能為未來治療人類的抑鬱症等神經疾病提供一種全新的 “光療”方案。
  (原標題:女科學家獲明治生命科學“傑出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x49kxxyj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